当前位置:首页 > 公司介绍 > 正文

寿山石雕刻大师名单

  

  林发述,1928年出生于福州寿山石雕之乡后屿村,十一二岁时便开始从事寿山石雕刻,16岁师从“东门派”人物雕刻一代宗师林友竹,学习石雕艺术。擅长人物、花鸟雕刻,他的古典人物创作古朴凝重,眉目传神,静中有动,备受推崇。同时还擅长国画、花鸟写意,人物双勾皆精,得名声显赫的蔡鹤洲、陈子奋、宋省予等名师指导。曾两度受聘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任教。1998年,林发述传被收录在《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》中。代表作《醉入童真》收入中国邮票《寿山石雕》中。

 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、高级工艺美术师,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、海峡寿山石研究院研究员、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高级会员、福州市寿山石研究会会员。2010年,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林发述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。

  

  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背景之外,林发述真正值得去探讨的,应当是他的作品中所拥有的上世纪60到90年代独有的创作态度。除此之外,更应该得到人们关注的,则是他作品中那些强烈的个人气息。按照一位资深藏家的评论,林发述的作品,当以“形神兼备”誉之。

  

  这样的赞誉不但是中肯的,也是准确的。而林发述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上得到这样的认可,来源于他的好学不倦。后辈们尊称他为“述师”,并把以他为起源的雕刻风格称谓“述派”。但他本人,却没有因为自己成了“派”开了“宗”就停下学习的脚步。

  直至52岁,他依旧在不断的“拜师”,学习新的东西后,又将这些学到的新元素融入到雕刻里去。他雕刻出的传奇,也是一个年代的传奇。当我们凝视他的作品,依然依稀能够看见那个认真,踏实,学而不倦的年代。

  

  

  

  林发述的作品是自不断的学习中而来的,却从不僵硬死板。他的作品带着强烈的“活着”的气息,让人能够感受到勃勃的生机。

  他的雕刻手法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技巧:清爽的块面,利落简洁,绘画式的人物线条,有着大量繁复的衣纹阴刻装饰……林发述的人物圆雕,往往就像一张人物画的立体成像。精准,生动,毫无冗余,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揣摩与回味。

  

  

  

  当人们审视他的作品时,无论是什么样的年纪,怎么样的教育背景,都会轻而易举的被他的作品所打动。因为无论是与童子亲密戏耍的罗汉,还是举杯将饮的文豪,所表现出的情态,都似乎能在每个人生活中的某刻忽然出现。

  只要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,就无法不去欣赏林发述的作品。因为他的作品,和生活没有隔阂。不论雅俗,不设门槛限制,人人都能理解。

  

  

  

  时至今日,已是耋耄之年的林发述仍能在提起画笔时精神百倍。他的家中,挂满了他的临摹习作和自创之作。

  有人曾经因为爱他的作品,来到他家中拜访,一抬头见到家中的书画。于是还未问石,倒先想要求画。而他挂在家中的画作,也在昭示着传统书画,正是他那卓绝雕刻的养分源头。

  

  

  

  长期对于绘画的浸淫,锤炼出了林发述对于线条的拿捏的纯熟。观察他的圆雕作品,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线条清晰,轮廓鲜明。人物衣饰的处理,使用爽快利落的块面来表达,与国画中“大写意”的手法不谋而合。

  在他的手中,石头从不是一个需要猜测的东西,他心中藏笔,起刀成画。石头不是石头,是画纸,是高墙,是沙地,他信手拈来,就能圆熟而就,随心作画。

  

  

  

  回顾林发述的创作生涯,所作最多的石材就是旗降石与善伯石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他最了解这两种石头的秉性。而所有了解雕刻的人都知道:只有了解你的材料,才能做出判断,再赋予更好的工艺,制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。

  有一阵子,寿山采出了大量的银包金、金包银的旗降石。于是,林发述就针对这些开出的石材,开辟出了“苞雕”技艺。保留最多的“包裹感”,在极为局促狭窄的部分,尽可能多的去表达人物的结构、曲线、动作以及神态。

  

  

  

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林发述这些作品成就了一批好石,让它们受到了一大批台湾藏家的钟爱。他的作品也大量流入了台湾的藏界,时至今日回流的数目依旧不多。

  林发述之子林其臻曾经十分遗憾的说:“父亲雕刻的作品其实应当说是挺多的。但大部分去了台湾,回流的太少了。”

  

  

  

  的确,林发述的每件作品,都是一个他与石头之间的故事。这些故事中有太多的传奇,是说不完,也不用说的。一旦遇见了之后,这样的作品,又有谁能够轻易放过呢?回流的不多,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!

  

不了解鑫磊轩?

点击链接:走近鑫磊轩

相关文章:
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